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教育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才引智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文化旅游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国防教育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诗歌散文 >

追忆往昔养猪岁月(文\卢金增)

时间: 2025-03-06 01:38 作者: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 点击:

 


  “为革命大养其猪”,这句充满时代气息的口号,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时光。


  彼时,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的信中,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将养猪提升到战略高度,视生猪与粮食同等重要,还形象地指出“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厂”。随后,“大养特养其猪”的号召如燎原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目标激励着全国人民投身到养猪积肥的热潮中,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在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之际,深切感受到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农家不养猪,好比秀才不读书”“养猪致富路宽广,乡村生活喜洋洋”……这些朗朗上口的标语,曾经粉刷在乡村的大街小巷,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曾在昌潍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庄里的人生活简朴,家家户户的院子一隅都设有一处猪圈。有的农户精心照料着几头肥猪,将其视为家庭的重要财富;有的农户家养着能生崽的老母猪,一窝七八头甚至十几头小猪仔诞生,整个家庭都洋溢着喜悦;还有些农户让猪自由散养,它们白天在村头巷尾和田野间觅食,晚上便准时回家,对主人充满忠诚。

   那些关于养猪的点点滴滴,构成了村庄生活的生动画面,也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养猪,看似平凡小事,实则在国计民生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的大舅,一位曾多年担任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的老人,回忆起那段岁月时,他感慨地说:俗话说,种地不施粪,等于瞎胡混。那时候,没有尿素、碳酸和氨水等化肥,更没有现在的复合肥、缓使肥和有机肥,而是全靠鸡鸭鹅兔猪马牛等家禽生畜的排泄物与草木灰、树叶发酵而成的土肥。养猪积肥,就是咱庄稼人的拿手活。猪粪多了,土地肥沃,粮食自然就高产。朴实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农耕智慧。

    在我们那一代,猪圈俗称猪“栏”。为了调动社员养猪的积极性,生产队推行了一套奖励机制。根据社员饲养生猪的数量、进栏和出栏的时间以及生猪的重量,给予相应的工分奖励,也就是“站栏分”。平均下来,如果一家农户每年能养出两头300斤左右的肥猪,就能获得相当于一个“整劳力”一年的工分。“这对于当年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让一些没有能力参加农田劳动的村民有了饭碗,也能够养儿育女......”优秀退役军人、曾多年担任村支书的刘善德这样说。

    我的母亲,就是村里养猪的典型代表。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兄弟姊妹在村子里生活。为了养育几个孩子,母亲毅然选择了养猪这条路,而且非常上心。母亲回忆说:那些年月,就是借鉴那些上岁数老人的做法,每次赶大集买进两头别人转手的“阔落猪”(即百拾斤左右营养缺失、面貌丑陋的“二手猪”)。带回家后,舍得用饲料“喂饱喂好”,用不了几个月,两头猪膘肥体壮,重量就能达到300斤左右。

   那时候,地瓜干、地瓜秧、玉米、黄豆等就是猪的主要饲料。在我读小学时,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后,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和妹妹、弟弟挎上一筐地瓜干,一路跑着奔向村里的一盘石碾。我们前面拉、后面推,抱着碾棍转了一圈又一圈,直至将地瓜干碾碎,带回家满足生猪们的“一日三餐”。

   应该说,那个年月,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养猪是一件十分辛苦的差事。我的妹妹初中辍学后,也就成了家中的“猪倌”(即以养猪为业的人)。数九寒冬,为给肥猪拌食,她每次都是把手伸进飘着冰碴子的猪食桶中搅拌许久....
..
   每年开春后,田野里鲜嫩的花草也是生猪的“零食”。假期,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割鲜嫩的野草,去田埂上拔野菜,然后兴高采烈地运回家喂猪。那时候,村里五六岁的小孩就能上坡挖野菜、打猪草,所谓“农家的孩子早当家”。

   每当夜幕降临时,我们总是将晾晒的黄土用柳筐抬到猪栏,散在地上,作为猪窝的“好铺垫”。母亲也时不时地教导我们如何照顾生猪的“饮食起居”。每当看到猪栏里的肥猪吃饱喝足,悠闲地躺着时,母亲总会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有时她还会拿一根树枝,轻轻地给猪身上“挠痒痒”,仿佛在和它们对话交流。在母亲眼里,这些猪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来源,更像是家人的好“伙伴”。

    然而,当猪长到足够的重量,就到了出售的时候,母亲的心情总是复杂的。一方面,她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对朝夕相处的肥猪充满了不舍。我们一家人忙碌着为肥猪准备上一顿丰盛的“告别餐”,看着它们“哐—哐—”吃得欢快,心中却满是惆怅。送猪去屠宰场的路上,母亲和我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眷恋......

   猪栏里的猪粪,也是那个时代的“宝贝”。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清理猪栏,将猪粪堆积起来,发酵后成为肥料。“那时候,你们几个小,干不动农活。有时晚上我到你们家串门,看到栏里的猪粪满了,干上两个钟头,我就把一栏猪粪全部推出去了......”大舅说,有了肥料,粮食才能长得好。一栏猪粪被运到田间地头,也能获得好几十个工分......”

   那些年,母亲靠着养猪,拉扯大了几个孩子,也让我们的家庭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粗略算来,在村里的十几年间,母亲用辛劳送出几十头肥猪。这些猪,见证了我们家庭的艰辛与努力,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记得那年月,生产队长调侃地说,黄某人(我母亲姓黄)支着(依靠)养猪拉大了孩子......”母亲说,“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假......养猪多了得到的工分就多,分得的粮食就多,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毛主席关于养猪的信距今已60多年,人们仍然记得当年大搞养猪积肥时生产的粮食绝对是绿色食品,记得那时的猪肉是那么的香。我们回顾毛主席当年关于养猪的一封信及由此开展的大搞养猪积肥活动,不仅仅是追思老人家的伟大和远见卓识,而是意识到养猪事小,确属关乎农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直接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千秋大业。

   历史进入新时代,各级政府关注养猪业,着力让人民吃上放心肉,对养猪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现代化的养殖技术让养猪变得更加科学、高效。然而,那段家家户户养猪的岁月,那些在猪栏旁度过的美好时光,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最珍贵的回忆和人生中最温暖的篇章。
文\卢金增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