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齐鲁文化教育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文化新闻 教育新闻
领导访谈 执教心得
校园活动 名师在线
法制教育 高校新闻
中学新闻 政策解读
法治文化 交通文化
安全教育 美食文化 生态文化
健康教育 招才引智 金融文化
诗歌散文 文化旅游 科技文化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课堂内外 书画艺术
国防教育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读者来信 >

不单是村籍可以开除—姜翕芬长篇小说“村籍”三部曲赏析

时间: 2025-01-06 12:58 作者: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 点击:

  泉城济南有座佛慧山,此处乃省委机关宿舍楼集中区域。山色葱翠,地灵人杰。我的忘年之交,著名记者、易经学者曹明旭先生,日记文学作家、书法家自牧先生,还有原《山东党史》副主编,注释聂绀弩诗集的己故侯井天先生皆居住于此。用百姓话讲,能入住这地方的都非一般人。佛慧山是文化山,是政冶山,高深能测,不知有多少政界和文化界精英在此休养生息。

 甲辰盛夏,初识姜公翕芬,得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开除村籍》、《留村察看》、《恢复村籍》等著作。姜公翁芬,一号“元圣”。莱阳人氏,曾先后担任过珍珠泉宾馆党委书记,省人大纪检组组长等职务。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虽业余作家,但成果丰硕,其长篇力著《开除村籍》入围茅盾文学奖,并荣获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长篇小说奖。姜公亦住佛慧山,识人读文,我不犹感叹,佛慧山高人也高。姜公翕芬,大哉壮哉美哉!

 作家出版社慧目识真金,扶植精品,功德无量。2005年出版《开除村籍》,2016年出版《恢复村籍》,用十年,推出这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和强烈时代气息的小说,促人深思,令人奋发!

 从《开除村籍》到《恢复村籍》,经历过《留村察看》,正义与邪恶在较量,党性人性在险难处闪光。“三农”问题日益明显,基层民主建设步步推进缓慢,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这部书中所写的九十年代农村是真实的,作者虽然己是“正五品大员”,但初心犹在,依然深爱并关心着农村农民和民生!他用笔忠实记录了广大农村众生在权钱、欲望引诱冲击下波谲云诡,复杂变化的生存图景,展现了农民固有的善良正义在名利私欲的扭曲压抑下发生变异与裂变的历程,既让我们看到被资本权贵转了基因的不少基层官员的无耻淫邪,又为我们呈示出紧跟党走,改革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

 小说塑造了一个普通青年梁鑫。他为了爰情,放弃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去罗家村当了上门女婿。他正义善良,为维护乡亲的合法权益上访,被开除了村籍,他为了竞选村主任,遭人暗算,险些丧命。他带领群众致富,因坏人挑唆而被家人误解,并被赶出家门。但共产党人梁鑫依然不屈不挠,无怨无悔,奋勇向前,凭个人胆识和智识,用汗水和努力,带领村民,闯险关,创辉煌,使一个贫穷落后的罗家村,一跃成为全省闻名的富裕乡村。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起伏趺宕,引人入性,读之欲罢不能!

  说中的反面人物手段下三滥,放火,装鬼,强奸,故意伤害等等无所不用企极,最后面对无法压制的村民众怒,甚至采取了既卑鄙又胆怯阴损的手段——开除称职村干梁鑫一家人村籍,将他们赶出罗家村。当然,邪不压正,小说结尾时坏人被警察带走了。读至此,有读者可能不相信小说所写开除村籍之事。但作为一个农村人,张晔可以负责任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现状比姜翕芬先生笔下所写还要严竣。那时的农村官民争斗比书中所揭露更为惨烈,开除村籍相对而言还是轻的。那个时期农民的生活真苦!

 该部小说廷续了我国传统的“民告官”叙述的晓畅与解气,易于为普通的读者受众接受并产生共鸣,又不禁让人想起现代文学史上丁玲和周立波等反映农村土改的小说。以上是吴义勤先生的评价,我认为吴义勤先生评价公允。

   姜公翕芬政务之余,沉潜笔耕,又主要在省级机关工作,他的“村籍”三部曲,因精力和视野原因有个别艺术局限性是难以避免的。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有脸谱化倾向,语言也有不够简洁之处。有些人物语言同身份不符,比如村官说话的语气太象大领导讲话等等,但白壁微斑,这丝亳无损于姜公翕芬创作的是一部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精品力作。其人直面现实的勇气胆识和批判精神是当代中国作家所迫切需要的!

  我和尹逊国老弟去过姜府。十一层高楼,装修大气。四望青山,风水极佳。见我们来,姜公翕芬情绪大好,引领我们参观其书房,他顺手拿出一份某影视部门同他签订的协议,始知这部“村籍”长篇小说出版后不光文学界反响强烈,而且引起影视圈某知名导演关注,有意改编为三十五集的电视连续剧创作发行,改编合同都签好了,无奈好事多磨,迟至今日,再无进展!他戏说是因为个人“命格儿”稍小些。我则认为,姜公别号“元圣”,而圣人就要吃些圣人的苦头儿,比如孔圣。

 明月在天,君子怀壁,放光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姜公翕芬,“村籍”三部,为乡村立传,替农民鼓呼,其情怀足可感动天地,流芳百代!
(作者:张晔)







 

(责任编辑:齐鲁文化教育网编辑部)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教育博览》编辑部主办 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协办 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
联系电话:0531--82816922 投稿邮箱:z1z2f3@sina.com
主编微信
凡本网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齐鲁文化教育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齐鲁文化教育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